返回

近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在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发表“基于SEIR优化模型和AI对公共卫生干预下的中国COVID-19爆发趋势预测”的文章。根据预测结果,钟南山团队建议,严格的防控措施如“早期筛查”最好实施至2020年4月底。

1583285824184604.png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了解,该研究将2020年1月23日前后的人口迁徙数据以及最新的COVID-19流行病学数据整合到经典传染病学预测模型(SEIR)中并得出流行曲线。此外,基于2003年SARS数据进行训练的人工智能(AI)方法来预测本次疫情的流行趋势。文章称,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已成功建立并且显示与经典传染病学预测模型相似的趋势。


钟南山院士的预测结果意味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仍旧不能放松,直到疫情彻底解除。尤其是在当前,疫情开始进入全球扩散阶段,我们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应对疫情。

我们也看到,在这场战“疫”中,除了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AI也被广泛的应用在病毒防控。在全球范围内,AI已然是最前沿的创新技术,但在这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我们看到AI已从云端“落地”。


一、AI+医疗


AI+医疗的结合,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在此次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我们看到AI与医疗的结合也已有了很多重大突破。

2019年9月,Nature子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研发新药时利用AI算法,21天内就能够设计出潜在分子架构,并在46天内完成初步生物学验证。

擅长数据分析、文献筛选的AI可以在前期药物研发中大有可为,同时节约研发投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大幅缩短研发周期,让我们在这场与时间和疫情的赛跑中,抢占先机。

此次新冠病毒爆发,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端——疫苗研发、药物筛选和疑似病例诊断上,我们都看到了AI的身影。人工智能比传统的方法更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方法,能够在在非常早期,对未来将会成为药物的这些分子同时进行相对全面的判断,也就能提前筛掉后续实验会失败的分子。


二、助力基层疫情防控


当前,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AI测温装置或者红外测温已经屡见不鲜。

它们的好处在于“无接触测量”,以AI测温来说,目前百度开发的AI测温系统已经落地北京清河火车站。另外,美亚柏科的智能测温精灵也在全面部署中。

AI在疫情筛查管理方面,其优势主要集中在可替代大规模、重复性、有接触风险的筛查工作。体温测量正是这样一个大规模、重复性和有解除风险的工作,但眼下正处于疫情防控的重要阶段,体温测量也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无法避开。

美亚柏科智能测温精灵系统由热成像摄像头和智能控制终端组成,可以通过红外探测辅助实现人体测温,测温精度在±0.5℃,同时通过声音+指示灯进行报警提示。与其他测温方式相比,用智能测温精灵的好处就是“安全检测,避免交叉感染”、“测试方式友好”以及“24小时不间断工作”。

1583285935778197.png

AI在疫情防控基层起到作用的另一个案例是助力社区防疫。眼下,社区基层的防疫工作,如疫情排查、流动情况摸查,是严防死守防止疫情蔓延的重点。如何提升效率、减轻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压力,同时也帮助他们减少工作中交叉感染的风险?AI+大数据可以说帮上了大忙。

2月14日,厦门市上线“社区防疫通”。“社区防疫通”是厦门百姓APP上的一个应用模块,它充分利用公安大数据资源,融合城市公共安全、卫健、通信、互联网等多渠道数据资源,并依托警务通、微信、支付宝城市服务等应用载体,以及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的快速联动协同能力,帮助企业和房东对员工、租客是否有疫区旅居史等情况,进行“一键式”的风险排查,企业可一次性批量输入,秒级获得精准、全面的核查结果。

1583285977956341.png

来源:厦门公安

该功能由厦门市公共安全办和市公安局智慧社区警务专项组联合美亚柏科、阿里、腾讯、身份宝、福建天创等互联网企业、行业方案解决商共同研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4日,共服务企业1622家,出租屋2.6万户,核查实有人口近14.5万人,新增采集人员近7150人,为厦门市复工复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支援一线防疫工作


为了减少接触频次、面积,尽最大限度减小交叉感染的可能,疫情期间无人车、无人配送等黑科技产品成为疫情防控的最有效手段,智能机器人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人员调度成本和病毒感染风险。例如,为了更好地协助执法人员开展人群监测,美亚柏科上线“防疫版”智慧警务机器人,该版机器人可代替或协助执法人员在公共区域进行人群实时监测、人体体温识别、异常体温预警、防护知识宣导等工作职责。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所搭载的红外热成像温度感应功能,可有效实现2米范围内人体温度检测,在公共区域及时发现发热人员目标,减少病毒的传播。


1583286032299728.png


同时,联合同安区公安分局,共同打造了基于5G技术的“两域一体立体化指挥防控平台”,配置智能化巡逻前端装备:警用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实现了5G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信息技术紧密融合,该方案可以应用在比如区域立体巡防,远程联动指挥,社区服务,重大活动保障中,都可以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防控。


四、AI+大数据助力疫情分析


疫情前期,对于所有人而言新冠病毒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由此引发了大量谣言、伪科学流传在网络,随着科研人员逐步攻克病毒,外界对其的了解也在加深。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大数据分析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举个例子,在疫情防控期间,美亚柏科利用相关大数据技术对多地疫情数据进行分析,并优化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到大数据分析中,得出风险指数评级。根据风险指数评级,政府部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掌握疫情传播态势并采取有效措施,为控制疫情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对大众普及病毒知识层面,大数据分析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出国民最常搜索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联合专家、机构、医生进行科普问答,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权威、及时的信息披露缓解了人们对未知病毒的恐慌。

以上只是这次疫情中AI参与进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看到无论是前端的疫苗研发还是后端的社区防控,AI作为一种高效、准确的防疫手段已经起到了超出预期的实际价值。


从某种程度说,此次AI参与抗疫,是对其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也是其在各个具体落地场景的一次大规模探索。


或许此前我们对AI的印象停留在黑科技、创新,并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如此多的应用。不过,可以预想的是,经过此次疫情,无论是大众、政府、机构或是相关行业,对于AI的认知将会进一步提升,这也会推动AI在未来更多领域中得到应用。


部分资料来源:驱动中国